新疆吊桥14个月两度事故致5死:结构健康监测为何缺席?
2025年8月6日,新疆伊犁州昭苏县夏塔景区,一座网红悬索吊桥发生严重事故:主缆突然断裂,桥体剧烈倾斜,游客被甩落至下方河水中,造成5人死亡,多人受伤。事故发生时桥面陡然倾斜近30度,桥上游客猝不及防,纷纷跌入湍急水流。
据当地政府通报,目前涉事桥梁所在区域已封闭,应急、住建、文旅等多部门已介入调查。令人震惊的是,这已是该桥在14个月内第二次出现结构险情。2024年6月,该桥就曾发生倾斜事故,但整改未能有效杜绝风险。
病灶早现,悲剧重演
记者调查发现,这座吊桥本身结构形式简陋,属于典型的简支式单跨人行悬索桥。主缆是唯一的承重构件,桥体缺乏任何加劲梁、抗扭杆件,抗风、抗动载性能较弱。一旦主缆局部失效,整座桥将瞬间失稳。
事故现场照片显示,断裂位置位于东侧锚固区附近,钢丝绳已出现严重锈蚀。专家指出,在高湿、高盐、昼夜温差大的河谷环境中,钢丝绳极易发生点蚀和疲劳裂纹扩展。“这是一个典型的慢性破坏过程,并非突然断裂,”一位桥梁检测技术人员表示,“如果桥梁配备了长期监测系统,这类隐患应能提前预警。”
然而,记者查阅景区管理备案信息发现,该桥未安装任何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桥体安全评估完全依赖人工巡检,每半年检查一次。相关单位也未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载荷、疲劳、腐蚀等长期效应缺乏动态监测手段。
载荷失控:人为因素助推结构失稳
事发时,桥上游客数量超过18人,可能超出桥梁单次建议承载量。景区未配置自动计数设备,也无专人值守限流。若有游客在桥上跳跃拍照,会导致动载激增,直接压垮早已受损的主缆结构。
据了解,该桥主缆安全系数仅为2.5,低于我国多地景区吊桥推荐标准(不低于3.0)。现场既无备用主缆,也未设置滑落防护或断缆应急装置。桥面铺装材质为木质防腐板,无防滑处理,在倾斜状态下极易造成游客失足滑落。
一位结构监测行业人士直言:“桥梁在运行中承受的是变动荷载,尤其是这种轻结构、短跨径的人行桥,风荷载、人群荷载、震动等因素都不应低估。如果没有任何传感器、报警机制,出事只是早晚的问题。”
标准空白与监管盲区
此次事故并非孤例。近年来,国内多地景区吊桥、玻璃栈道频繁出现结构安全事件。2021年国庆期间,河南郑州某水上吊桥就曾因超载侧翻,造成十余人落水。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专门针对景区人行吊桥的国家强制性设计规范。现行《人行吊桥通用技术条件》为推荐性标准,许多景区施工单位仍参照公路桥规范简化设计。此外,部分吊桥建造以“体验经济”为导向,过度追求“惊险”,却忽视结构安全冗余设计。
另一方面,吊桥投用后普遍缺乏专业监测体系。结构健康监测作为重要保障手段,在景区桥梁领域仍属空白地带。据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数据,全国超七成旅游人行桥尚未安装任何监测设备,日常检测依赖人工巡查,且多为走过场式检查。
专家呼吁:将结构监测纳入生命线管理体系
结构安全专家指出,人行吊桥虽小,但其本质仍属于“生命线工程”,必须从源头治理风险。
“吊桥结构监测成本并不高,”一位西部高校土木系副教授指出,“现在一套简易的光纤光栅或应变片系统,几万元就可实现锚固力监测、主缆应力监测、结构姿态识别、载荷报警等功能。关键是有没有安全意识。” 专家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吊桥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出台专项设计与验收标准,明确各类景区桥梁的最小冗余设计系数、安全载荷系数等技术要求。
将结构健康监测纳入强制验收与运维环节,推广安装轻量级在线监测系统,实现腐蚀预警、应力报警等功能。
推动地方文旅、住建主管部门建立桥梁安全数据库,纳入日常巡检与年审机制。
推动智慧景区建设,引入人流监控系统与行为识别系统,实现实时限流与行为干预。
结语:用制度兜住生命的底线
事发后,昭苏县已启动高风险项目专项排查,全县景区吊桥、玻璃栈道等设施将逐一检查。文化和旅游部也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全国范围内排查类似项目的运行风险。
但事故反复上演的根源,不在桥缆,不在游客,而在于制度的空白与执行的松懈。当结构监测成为“可选项”,当监管仅限纸面文字,每一座吊桥都可能成为悲剧的伏笔。
对于桥梁而言,安全不是一项服务,而是它存在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