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光纤地震监测:PhaseNet-DAS模型大幅提升地震感知精度与效率
核心创新:深度学习模型解决DAS数据处理难题
加州理工学院研究团队近期取得重要突破,成功开发名为PhaseNet-DAS的深度学习模型。该模型专门针对分布式声学传感(DAS) 技术产生的地震数据进行处理,首次结合半监督学习策略,实现了对地震波(尤其是P波、S波)到达时间的高精度、自动化识别。此举为提升地震监测能力和科研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新工具。
技术基石:DAS – 将光纤变身密集地震传感网
原理简述: DAS技术利用激光脉冲在光纤中传播时受外界振动(如地震波)产生的微小相位变化,将普通通信光纤转化为密集分布的“地震传感器阵列”。
核心优势:
- 超大覆盖范围:单根光纤即可覆盖上百公里区域。
- 超高空间分辨率: 理论上可实现每米一个测量点。
- 成本效益显著: 可复用大量已铺设的通信光缆。
传统痛点: DAS数据海量且噪声复杂,依赖传统算法(如STA/LTA)难以有效处理,极大限制了其应用潜力。PhaseNet-DAS 的核心价值在于解决了这一关键瓶颈。
PhaseNet-DAS的创新核心:低成本获取高质量训练数据
针对DAS数据人工标注成本极其高昂的挑战,该模型采用了创新的半监督学习流程:
- 伪标签生成: 利用已训练的地震波识别模型(PhaseNet)对未标记的DAS数据自动生成初步识别结果(含噪声)。
- 标签优化: 采用高斯混合模型(GaMMA)过滤不一致、不可靠的伪标签,构建高质量的伪训练数据集。
- 迭代升级: 基于高质量伪数据集训练出PhaseNet-DAS模型后,再用其生成更准确的伪标签,循环迭代不断提升模型性能。
研究图1
突破性性能表现:
实验验证显示,PhaseNet-DAS显著优于传统处理方法:
- ✨ 误报率锐减: 降低一半以上。
- ✨ 弱信号捕捉力跃升:对微小地震信号的检测能力提升2-5倍。
- ✨ 时间精度逼近人工:地震波到达时间识别精度达0.06秒,接近专业人工标注水平。
研究图2
实战能力飞跃:
利用加州长谷和里奇克莱斯特的实际DAS数据测试表明:
- 🔎 微小地震无遗漏: 成功捕捉到被传统地震台网遗漏的微小地震(详见研究图4)。
- 🌍 远距离精准定位: 即使地震发生在100公里以外,仍能准确识别P波和S波(详见研究图5)。
- ⚡ 处理效率惊人: 180小时的连续DAS数据,仅需3.5小时即可完成分析(使用8块GPU并行计算),展现出强大的实时处理潜力。
研究图3
研究图4
研究图5
应用前景广阔:
- 实时地震预警: 更早、更准、更可靠地发出预警信息。
- 地下结构成像: 利用密集数据为地下结构(如断层、油气藏、地热资源)研究提供前所未有的高分辨率图像。
- 环境监测扩展: 技术原理适用于火山活动、冰川运动、城市振动等监测场景。
未来方向与挑战:
- 模型需进一步适配不同应用场景的光纤部署(如海底光缆、冰川嵌入式光纤)。
- 整合全球范围的DAS网络数据,有望构建超高分辨率的地球物理动态监测网络。
- 开源举措将加速该技术在地球科学和相关工业领域的应用落地。
行业推动力:开源共享
研究团队已公开PhaseNet-DAS的代码和预训练模型,此举将极大地促进该技术在全球地震监测与地球物理研究领域的应用、验证和迭代升级。
注:本文基于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刊载的研究论文Zhu, W., Biondi, E., Li, J., Yin, J., Ross, Z. E., & Zhan, Z. (2023). Seismic arrival-time picking on distributed acoustic sensing data using semi-supervised learning. Nature Communications, 14(1), 1-11.进行技术化简与总结,详情请参阅原文: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3-433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