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隧道装上“光感知神经”:分布式光纤传感/如何在地下世界精准捕捉毫米级风险?​

城市地下“血脉”的守护者:DFOS如何洞悉隧道安全?​

穿梭于城市地下的地铁、公路隧道,如同维系都市运转的生命线。要实时掌握这条条“血脉”的健康脉搏,传统的监测手段往往力有不逮。如今,​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DFOS)​正凭借其超长距离、全天候、高精度的感知能力,成为守护地下工程安全的核心利器。本文将带您一探这项技术如何为隧道安全监测带来颠覆性变革!

解密DFOS:一根光纤编织的感知网络

何为DFOS?​分布式光纤传感器(Distributed Fiber Optic Sensors)​的核心魔力在于:仅凭一根普通的光纤,就能对沿途任意一点应变、温度等关键参数进行持续不断的感知。简言之,它让这根纤细的光纤摇身一变,化身为一套覆盖整条线路、密布无数“神经末梢”的智能感知阵列。

相较于依赖单点测量的传统应变计或需要反复扫描的3D激光技术,DFOS的优势尤为突出:

  • 超广覆盖、连续无间:​​ 单根光纤即可无缝覆盖数十公里的监测范围;
  • 部署隐秘、浑然一体:​​ 可轻松嵌入或贴合混凝土结构内部,对施工扰动极小;
  • 环境耐受、性能稳定:​​ 天然抵御潮湿、粉尘、高压等苛刻的地下环境挑战;
  • 细微洞察、明察秋毫:​​ 具备毫米级的空间分辨率,极细微的结构变化也难逃其“法眼”。

为什么隧道安全离不开DFOS的火眼金睛?​

无论是繁忙的城市地铁、穿山越岭的公路隧道,还是重要的水利工程乃至跨海沉管隧道,它们都潜藏着多种结构风险威胁:

  • 上方地层沉降诱发的隧道整体弯折;
  • 内层衬砌开裂引发渗漏水隐患;
  • 管片或构件接缝的异常变形、螺栓松动
  • 隧道周围地层流失或支撑结构失效的风险。

DFOS系统如何应对?它提供两大核心能力

  1. 全局洞察:​​ 通过在结构内部连续布设,实现对整体应变分布的全面、连续感知,如同为隧道装上“感知神经”;
  2. 精准定位:​​ 在关键节点进行点式布设,充当超高精度的​“光学引伸计”​,​毫厘级地捕捉局部形变或位移异常。

正是这种全域感知与精准定位的完美结合,使得任何危及隧道安全的细微形变都尽在掌握,为预防性维护和风险预警提供强大支撑!

案例一:盾构隧道全方位“健康透视”​

1. 挑战:传统监测的盲区
某城市地铁盾构隧道穿越富水砂层与软岩交界的复杂地质区段。此环境下,巨大的水土压力差异极易导致管片接缝变形。然而,依赖人工巡检和点式应变片的传统方法,只能获取零散、局部的数据,对于整条隧道环向整体变形趋势的实时感知无能为力。

2. 解决方案:DFOS构建感知网络
为克服上述局限,项目团队沿隧道内壁环向精密布设了8条光纤,总长度达12公里,​无缝覆盖了全部1200个管片接缝,平均每5米即构成一个高灵敏度监测单元。系统融合了布里渊光时域分析(BOTDA)​​ 与 ​光频域反射(OFDR)​​ 技术,实现了对隧道全线应变与温度分布同步、连续、高精度采集。

3. 应用成效:贯穿全生命周期的守护

  • 施工期精准调控:​​ 系统实时追踪管片拼装过程中的应力变化,指导工程师动态调整注浆压力,成功将管片拼装误差从​±8mm 显著降低至 ±3mm,大幅提升施工质量。
  • 运营期智能预警:​​ 系统在运营期间敏锐捕捉到 ​K32+150 区段某接缝在短短3小时内累计张开0.48mm​(超过预设安全阈值60%),结合内置AI算法,立即判定为“渗漏高风险区域”并发出警报。

4. 价值验证与行业认可

  • 精准定位验证:​​ 根据预警信息进行钻孔检查,确证该处接缝止水带存在局部破损,且破损位置与光纤监测指示点的误差仅在 ±15cm 范围内,充分验证了DFOS定位的精确性。
  • 行业标杆:​​ 该项目凭借其显著成效,荣获2023年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其成功经验被纳入行业标准《城市轨道交通隧道养护技术规范》,为隧道智能监测树立了新标杆。

​给隧道装上“光感知神经”:分布式光纤传感/如何在地下世界精准捕捉毫米级风险?​

监测钻孔隧道纵向变形

​给隧道装上“光感知神经”:分布式光纤传感/如何在地下世界精准捕捉毫米级风险?​

监测隧道中的横向变形:(a)传感器嵌入二次混凝土衬砌中;(b)初始喷射混凝土衬砌;(c)定点固定在内部表面。

案例二:海底沉管隧道接缝的“毫米级守护者”​

1. 严峻挑战:深海巨构的动态监测难题
某跨海沉管隧道项目,其单节管段长达180米、重达8万吨。在潮汐反复作用洋流持续冲刷下,连接管段的GINA止水带必须能够承受​±15厘米的巨大变形。然而,传统的振弦式传感器精度有限,​无法满足对管段间接缝进行毫米级动态形变实时监测的严苛要求,难以保障止水带长期有效密封。

2. 创新方案:智能光纤阵列与AI预测
为攻克此难题,项目团队研发出创新监测方案:

  • ​“米”字形三维感知网:​​ 在关键接缝处精密布设水平4条+竖向4条光纤,构成独特的“米”字形阵列,​实时构建三维应变场模型,全方位捕捉接缝动态。
  • AI赋能,剔除干扰:​​ 引入LSTM(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通过学习海量数据,​精准预测潮汐周期性应变规律,有效分离环境噪声与真实结构形变信号,大幅提升监测准确性。
  • 超低延时传输:​​ 监测数据通过专用海缆直接传输至岸上控制中心,​端到端延迟小于1秒,​传输稳定性相比无线方案提升90%​,确保预警实时性。

3. 卓越性能与实战验证

  • 超高精度:​​ 系统具备水平张开量分辨率0.01毫米竖向沉降分辨率0.005毫米的卓越性能。
  • 台风实战预警:​​ ​2022年台风“梅花”​​ 袭击期间,系统成功捕捉到E12管段接缝发生0.28毫米的不均匀沉降​(持续约3小时),及时触发橙色警报,为应急响应提供关键依据。

4. 显著价值与行业标杆

  • 主动安全保障:​​ 收到橙色警报后,立即启动压载水调节系统进行主动干预,成功将沉降幅度控制在0.15毫米以内,有效避免了GINA止水带因超限变形而失效的风险
  • 长寿设计验证:​​ ​连续3年的监测数据分析表明,接缝年变形量稳定小于1毫米,有力验证了其满足120年超长设计寿命要求的结构可靠性。
  • 技术标杆输出:​​ 该成功方案已被直接应用于港珠澳大桥的运维监测系统,成为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海底隧道健康监测“中国标准”​

​给隧道装上“光感知神经”:分布式光纤传感/如何在地下世界精准捕捉毫米级风险?​

使用DFOS监测沉管隧道接缝变形

案例三:DFOS 为深部矿山隧道戴上“安全头盔”​

1. 行业痛点:传统监测的致命缺陷
深部矿山巷道顶板垮塌事故占比高达43%​,传统全站仪监测存在三重关键局限:

  • 监测盲区:​​ 仅能获取预设固定点位数据,对顶板内部岩体离层(分离)、隐蔽裂隙扩展等渐进破坏过程完全失效
  • 监测频次低:​​ ​每天仅1次的人工巡检,​无法及时捕获突发性垮塌的前兆信号。
  • 数据严重滞后:​​ 事故案例显示(如2021年某铁矿),​垮塌前2小时的全站仪读数仍显示“正常”,暴露其预警能力的严重缺失

2. 技术攻坚:构建地下“智能神经”​
针对性地部署了先进的DFOS解决方案:

  • 高强度光纤“神经网”:​​ 在1.8公里主运输巷的拱顶轴向平行布设2条特殊铠装光纤,​精密间距仅0.5米。每间隔10米安装抗岩爆冲击能力达50kJ/m²防爆型光纤固定夹具,确保极端条件下的可靠性。
  • 智能多模态联动分析:​​ 系统设定,一旦监测到应变速率突变超过0.1mm/m,立即自动激活协同部署的声发射监测系统,​精准区分岩石破裂信号与作业设备振动噪声。
  • 先知型AI预警:​​ 集成时间序列预测模型(Prophet算法)​,基于历史与实时数据提前72小时预测顶板失稳风险概率,预测准确率超过92%​

3. 工程价值:实战验证,挽救生命

  • 成功预警与响应(2023年5月):​
    • 系统在K9+200段捕捉到顶板应变速率0.02mm/h剧增至0.18mm/h
    • AI模型基于此判定为“D级风险”(48小时内潜在坍塌)​
    • 系统立即启动多级自动化响应​:
      • 黄色预警(应变>0.05mm/h):​​ ​自动限制危险区域作业人员数量
      • 红色警报(超限持续30分钟):​​ ​触发应急广播,​有序引导全员紧急撤离
      • 全过程“黑匣子”记录:​​ ​完整存储所有应变数据,为后续事故分析提供铁证。
  • 成效验证:​​ 人员安全撤离仅4小时后,该区域顶板发生约40平方米塌方,实现零伤亡。​钻探勘察结果证实,实际垮塌区域边界与光纤预警位置的重合度高达95%​

​给隧道装上“光感知神经”:分布式光纤传感/如何在地下世界精准捕捉毫米级风险?​

光纤电缆用于纵向测量岩石沉降:(a)整体布局;(b)光纤嵌入衬砌中;(c)表面定点固定

​给隧道装上“光感知神经”:分布式光纤传感/如何在地下世界精准捕捉毫米级风险?​

测量地下采矿空腔中的岩体沉降(左-直接纤维锚固法;右-锚管法)

总结:

DFOS系统成败三大支柱:精挑细选、巧布妙置、稳扎稳装

打造真正高可靠的隧道DFOS监测网络,需系统性解决以下核心环节:

  1. 选型:匹配工况是前提
    • 经济之选(普通场景):​​ ​0.9mm紧套光纤​ – 表面粘贴,​低成本、快部署
    • 坚固之盾(严苛环境):​​ ​金属铠装光纤(V3/V9)​​ – 预埋应用,​抗压抗拉
    • 精度之钥(温度影响):​​ 必需 ​松套补偿光纤​ – ​剔除热胀冷缩干扰
  2. 布局:目标导向定乾坤
    • 防弯曲(环向):​​ ​内/外侧双光纤布局 – ​锁住环向变形
    • 盯接缝(纵向):​​ ​​“光纤延伸计”跨缝部署​ – ​施加0.5%预应变,确保高敏响应
    • 三维控(全域):​​ ​构建光纤交叉网络​ – ​水平/沉降变化一手掌握
  3. 安装:细节决定可靠性
    • 贴得牢(表面):​​ ​环氧树脂+铝箔装甲​ – ​扛气流振动
    • 埋得稳(预埋):​​ ​钢筋绑扎定位​ – ​避浇筑损伤,护熔接头
    • 定得准(接缝):​​ ​定制不锈钢夹具​ – ​毫米级精密定位

注:本文基于《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刊载的研究论文《Distributed fiber optic sensors for tunnel monitoring: A state-of-the-art review》进行技术化简与总结,详情请参阅原文。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8655971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support2@wmkjqd.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8:30-18:30,全年无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